Frank
Frank
Published on 2025-05-02 / 84 Visits
0
1

协和4+4,谁在践踏公平的最后防线?

近日,协和医学院的“董小姐4+4”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。对我而言,这件事的发生,既在意料之外——震惊于中国顶级学府竟也如此操作,却又似乎在情理之中——放眼当下环境,在这样一个烂透了的体系里,似乎又没什么不可能发生。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招生录取的技术争议,它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体系。

“这片土壤,早已烂到让人麻木。” 这或许是许多人面对此类事件时的共同心声。曾几何时,我们相信规则、尊重公平、敬畏生命。但近年来,种种突破底线的事件,似乎在不断侵蚀着这些基本价值。当公权力可以随意扭曲规则,当关系可以凌驾于能力之上,当金钱可以衡量一切甚至包括生命,我们似乎逐渐习惯,甚至麻木。协和事件之所以“情理之中”,或许正是因为它不幸地印证了这种系统性的失灵——在一个连生命都可以被标价、被漠视的环境下,区区学术规则、招生公平,又算得了什么?它们被轻视、被践踏,仿佛成了不值一提的“小事”。

协和的“4+4”临床医学博士培养模式,号称是效仿美国顶尖医学院的精英教育模式。这听起来很高大上,似乎是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象征。然而,讽刺的是,我们在引进这套模式时,似乎“选择性”地遗忘了美国模式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——MCAT(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)。

MCAT是申请美国医学院几乎必须跨过的一道高门槛标准化考试,它考察学生的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、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,旨在从源头上筛选出具备学医潜质和基本素养的学生,是保证生源质量、维护相对公平的重要机制。

反观此次协和事件暴露出的问题,简直令人咋舌。2018 年至 2019 年这两年间的生源,根本无需参加任何考试,仅通过一个所谓的“专家”面试,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协和这座中国医学殿堂的 Offer。而对类似 MCAT 这样客观、公平、硬性的标准,却选择性失明。我们照搬了人家的培养年限和课程结构,却对维持其质量的根基——严格的准入机制——避而不谈。这种只取其表、不究其实的“效仿”,究竟是真心想提升医学教育质量,还是不过是披上一层“国际接轨”的华丽外衣,给某些“二代们”提供快速晋升通道呢?这其中的虚伪,令人深思。

如果说一般的学术不公,损害的是教育公平和社会信任,那么发生在医学领域的学术不公,则可能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生命健康。医生,是一个承载着巨大社会责任与生命托付的职业。“治病救人”绝非一句空话。

在这个本应最强调严谨、公平、专业能力的领域,如果选拔机制出现漏洞,允许不符合标准的人进入,甚至允许“特权”替代“实力”,这是对整个医生群体的侮辱,更是对未来患者生命健康的极端不负责任。这种在源头上就“肆意践踏公平底线”的行为,与未来可能的“草芥人命”之间,真的有遥不可及的区别吗?当一个本应通过严格筛选和艰苦学习才能胜任的职业,其入口就被轻易洞开,我们怎能不担忧未来从这里走出的“医者”,是否真的配得上那件白大褂?

面对协和4+4事件,以及它所折射出的种种问题,愤怒是自然的,但愤怒之后呢?是更深的无力感,因为在一个烂透的体系当中,似乎没有人可以改变,只能默默地看着它一步步崩塌。

愤怒、失望、无力——这是我写下这篇文字的全部动力。我不是要煽动情绪,而是想说:如果连医生都可以这样毫无底线地被“安排”,那这个社会,究竟还有多少领域是安全的?

最后我想请大家记住:当特权可以决定谁成为医生,未来的手术刀,也许就悬在我们每个人头上。


Comment